逐梦29载的“船舶工匠”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逐梦29载的“船舶工匠”

来源:中工网
2021-08-30 15:42

  在张裕山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墙上,挂满了技术创新和自主创造取得的成绩。“我们工作室可以说是弘扬劳模精神的‘放大器’,解决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攻关站’和培养人才的‘练兵场’。”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中交广航局海洋公司总船长张裕山介绍道。

  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沙特、加蓬、纳米比亚、科威特、新加坡、荷兰……坚守梦想29载,张裕山在这些国家用他的初心画着最美丽的注脚。

张裕山在“浚洋1”轮驾驶台观察船舶安全航行情况 崔红昌/摄

  张裕山先后担任“广州号”“浚海2”“浚洋1”船长,并参与建设了国内外多项重点工程。张裕山至今还记得,“浚洋1”在广州港试挖期间遇到的难题。当时值班船员发现机舱水下泵电机轴封附近堆积了大量润滑脂,远超正常值。眼看“浚洋1”就要起航科伦坡港口城施工,如果轴封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泄漏的油脂不仅污染环境,还会严重影响航行和施工。轮机长当即联系国外售后工程师,请求他们尽快解决。“不能再等了!我们必须快速消化船舶核心设备技术,自己解决问题,不能一直被人‘卡脖子’!”在张裕山的号召下,“浚洋1”成立了一支由船长、轮机长带头组成的党员技术攻关队,开始了一场技术攻坚战。“白天有空我们就研究全英文说明书和各类图纸,琢磨怎么尽快解决难题。到了晚上,大家就对白天遇到的各种难题开展技术‘会诊’。”经过自主改造,水下泵电机轴封得到了“根治”,而这只是张裕山带领“浚洋1”开展技术创新的一个缩影。随后的四年间,张裕山发挥“传、帮、带”作用,组织船员在工作中集思广益,提出实用工艺,自行制作了泥舱平台搭架、大型吊篮等,完成超过60项的技术改造,为“浚洋1”高效投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8年4月,张裕山从一线攻坚者转变成技术创新带头人,牵头成立“张裕山劳模创新工作室”。如何减少船机设备的磨损,如何延长机器使用周期,如何提高施工效率……是工作室需要解决的问题。大部分时间,张裕山都“泡”在施工现场,三年里,工作室共产生了20余项创新成果,其中“一种耙吸式挖泥船疏浚智能辅助控制系统”“船舶信号点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等取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多项技术的推广使用,创造效益700多万元。

  日前,由张裕山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研发的“挖泥船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分析系统”项目顺利通过了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评价委员会的评价鉴定。该项目首次研发了挖泥船设备振动状态在线监测系统,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振动信号识别对比数据库与信号分析算法模型,支持远程诊断分析功能,实现了挖泥船关键设备的异常报警和初步,故障诊断功能。此项研究成果的应用,保障了船舶主要设备安全,节约了维护时间和成本,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研究成果在中交广航局海洋公司“浚海6”耙吸挖泥船、“华安龙”绞吸挖泥船上得到成功应用,并已获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据《南方工报》消息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段松连 通讯员岳佳琪 罗辉)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