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加油工陈嘉庆:烈日坚守是写给城市的抒情诗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00后加油工陈嘉庆:烈日坚守是写给城市的抒情诗

来源:中工网
2021-07-22 10:37

在苏州河畔的中石化一号加油站,中午12点的太阳火辣辣,加油的车辆却络绎不绝。“您好,加几号油?”00后的加油工陈嘉庆熟练地打开汽车加油孔盖,拉下加油枪,插入加油孔,加完油后再拔枪复位,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多余动作。汽车加完油后疾驶而去,留下他被汗水浸湿的背影。

正午热浪滚滚

被加油车辆包围

一个工作日中午,记者来到了中石化一号加油站。这是一处位于苏州河畔的小型加油站,可容纳四辆车同时加油。正午的太阳如同烧旺的炉火炙烤着大地,室外工作的加油站虽然有遮挡却仍是热浪滚滚。

在热气腾腾的加油站里,记者仅站定一会儿就开始流汗。而此时,陈嘉庆和同事正在忙碌地为车辆提供服务,汗水早已浸湿了他们的衣衫。一号加油站位于苏州河滨景观带,在整体设计上也和大多数加油站有所不同,四个油枪的位置在站点顶部,每次加油需要加油工拉取绳索完成操作。这样举手落手的姿势,陈嘉庆和同事每天不断重复着,有时是为了给客户加油,有时是为了对油枪进行检查。“高温天我们会特别注意对集气罩等易损耗部件的检查,加油时也更要谨慎防止汽油滴落,保障安全供应,服务群众。”

“今天算是比较热的一天了。”车辆进出的间隙,陈嘉庆向记者介绍起自己的日常,“入伏之后每天刚上班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了。特别是车刚开进来的时候,发动机的热量一波接着一波,感觉像被包围在火炉里。”记者也注意到,高温高湿的天气里,出于防疫要求,小陈和同事始终按照规定佩戴着口罩。

为职工防暑降温

是站长心中头等大事

采访时正值中午,虽不是加油站早晚高峰最忙碌的时段,但前来加油的车辆仍是不间断的。记者观察到,即使没有车辆加油的时候,也会有一名站点员工值守在门外,以备车辆抵达时及时引导。

“加油工的工作很辛苦,选择这个职业并坚持下来的年轻人是不多的。”站长戚美娟告诉记者,一号站虽不算大体量的加油站,但工作强度并不比大型加油站轻松。“我们这个站点附近公司比较多,每天加油的高峰时段是早上7点半到8点和下午5点到6点,但即使是非高峰时段车辆也是陆陆续续,加油工几乎没有时间躲到室内避暑。”

她介绍,目前站内一共有6名员工负责日常运营,陈嘉庆是站里年龄最小的加油工。“平日里话虽不多,但干起活来他总是走在前,不论苦活、累活、重活,他都抢着干。”戚美娟对年轻的陈嘉庆评价很高。“天气越来越热,顾客大多不愿下车,加完油开票、买饮料的,他都是一路小跑为顾客服务。”

连日高温,戚美娟最担心的还是员工们的身体情况。“公司发放了防暑降温用品,平时我们也会备上盐汽水、棒冰给大家。”工作中,她一直向员工们强调,一旦感觉身体不适,要及时与她沟通,不要硬撑。

首个国营加油站里

青年一代传承石油精神

在许许多多的中石化加油站中,苏州河畔的“一号站”无疑是特别的一个,它是中国第一个国营加油站,70余载几经改造,见证了中国石油商业的发展历程。随着苏州河南岸黄浦段公共空间景观提升工程的逐步完善,“第一加油站”也成了沿岸新的景观点。站点6名员工是清一色的年轻人,80后、90后、00后,1981年出生的站长戚美娟已经算是最年长的员工。

2020年重建营业的“第一加油站”,打破传统的红色顶棚和实体墙面设计,以“折扇造型”和“玻璃幕墙”的新面貌融入苏州河滨公共景观带。陈嘉庆说,不少前来加油的客人或游客都会对这个特殊设计的加油站感到好奇,这时,他和同事会详细介绍起这座加油站的历史——1948年10月,位于苏州河滨、四川路桥堍的加油站建成落地并正式开业,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该国营加油站便被命名为“第一加油站”,迄今已有72年的历史。

陈嘉庆表示,这也是自己选择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作为上海人,特别为苏州河畔的这段历史、中国石油商业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这座加油站记载着前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创业征程,继承这份荣耀是我们沉甸甸的使命。”而这份烈日下的坚守,也正是陈嘉庆和同事们写给这座城市的抒情诗。(据《劳动报》报道 劳动报记者 李嘉宝 摄影 贡俊祺)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