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牛”迸发新活力 再谱新华章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老黄牛”迸发新活力 再谱新华章

来源:中工网
2021-04-20 10:47

  在诗人笔下,老黄牛一生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永远都是低头前行,永不松套,一辈子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工作。如今在普通人眼里,脚踏实地、低头前行、任劳任怨、干一行爱一行,似乎成了老职工们的代名词。“我们项目的老职工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他们成为推进施工生产的新动力,续写忠诚再谱华章。”对于如何盘活人力资源,发挥老同志优势,担负渝(重庆)湘(湖南)高速公路复线彭(水)酉(阳)段五标施工生产任务的中铁二十局集团项目经理部党支部书记任迎战说。

  2020年3月以来,他们积极倡导一切资源要素向价值创造流动。近年,虽然一批又一批“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转为工人的梯级老职工,先后从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有少部分老职工坚守在一线发光发热,更有返聘上班的老职工不忘初心。为了让这些老职工在工作岗位更好的发挥作用,项目上一是采取自我加压和压担子的方式,给他们安排岗位,让他们人尽其力、才尽其用;二是要求他们把年轻人送上马扶一程,做好传、帮、带;三是一些老同志主动要求去艰、难、困、苦的岗位,单位也会将这些老职工安排到理想的岗位,让他们发挥余热,为施工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问题提供丰富经验和宝贵智慧,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精神为工程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老职工高泽清在实地测量

  已有40年工龄的测量“专家”高泽清,工作40多年的他,一直从事测量,刻苦钻研本行,对于本职工作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虽已快到退休年龄,但他仍然坚持随大流、不服输,即起得早、睡得晚、休息少、工作时间连轴转等施工企业的传统习惯,每天准时准点将自己的工作动态调整到打仗一般的最佳,把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到本项目工作的一年时间里,他无一日缺席、无一次差错,业内人都称他是一块“老姜”。正如王三忙、王永贵、杨志军、张会富、张哲元、杨富荣、杨明全等老职工说的一样,也是他们常挂在嘴上的话:“我们干多点不算啥,多干点,让年轻人省出点时间学习业务知识,多点精力练练内功。”可说是奋战在各个领域的“老黄牛”们,个个身先士卒,积极切入一线,以安全、质量和进度为第一要务,以丰富的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在这些老同志们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扎根一线几十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战晴天、抢雨天,有着对于工作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他们在办公室里笔耕不辍,在办公室里挑灯夜战,在施工现场摸爬滚打、千锤百炼,尽可能以专业深度高度推动创新发展。

老职工王三忙跟班维修

  实战经验较为丰富的王三忙,从军十余载,军人本色改不了,身为2号拌合站负责人,小到每一台拌合机的螺丝钉、黄油嘴,大到主机和水泥罐车运输的运行,他都要亲自过问和查看,真正做到事无巨细、亲历亲为。

  王永贵,工区负责人,他的特点是:军人作风,雷历风行,性格耿直,说一不二,来不得半点虚的。一次施工中遇到了一村民无理堵工,现场处于混乱和基本停工状态,闻讯后,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找到村民小组长,一起给当时堵工的人做工作。事后,老兵王永贵道出了一个真经实宝:那就是老百姓吃软不吃硬,服软,有话要好好说,处理老百姓的事,要用理说服、用情解决是最好的方法。话音刚落,竟然惹笑了在场的所有人。该项目结合施工生产的需要,打造学习、交流、实践一体式提升链条,搭建起多个学习平台,加强新老职工的互动交流。采取导师带徒形式,让老职工与青年人长期互动学习;针对重难点,以老带新的形式,教授青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经验;开设所谓的《老职工一线讲坛》,授课答疑,系统提升青年骨干技术水平,形成一支有特色的施工团队。

  在这里工作的老职工,他们热情高涨、精神饱满,个个以身作则、爱岗敬业,注重“传、帮、带”。目前,培养和正在培养一批较能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有数据显示,团队作用大于一切,成员已经快速成长为施工生产的中坚力量,发展势头可见越来越好。(徐敏 聂新式)

  · 推广 ·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