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次战鹰腾飞背后的“守护神”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上万次战鹰腾飞背后的“守护神”

来源:科技日报
2021-04-19 10:56

  原标题:上万次战鹰腾飞背后的“守护神”

  张曦 何朝楠 科技日报记者 张 强

  入伍27年来,杨提军累计排除隐患150余处,完成发动机定检工作290余次,保障直升机安全飞行上万架次,先后圆满完成重大任务30余次,培养机械师、机械员200多名,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战鹰守护神”。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天山腹地某机场铁翼飞旋,引擎轰鸣,一场实战化战术演练即将拉开战幕。

  “演练即将开始,直升机需要排除故障。”几名机械师在开飞前的检查中发现一架战鹰突然“趴了窝”,几度尝试无果后,大家急得脸色发白、愁眉紧蹙。

  “不要慌,先看仪表,再查电源……”一名身材健硕、皮肤黝黑的老兵跑了过来,沉稳地带着大家排除故障。

  “飞行参数恢复正常,可以继续执行任务!”看着重新振作的战鹰,几名机械师长舒了一口气。

  几分钟后,数架战鹰连续腾空而起。这位老兵双眼盯向跑道尽头,目送着他维护的战鹰腾空而去。

  这位老兵就是被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亲切地称为“战鹰神医”的空中机械师杨提军。前不久,他被评为全军装备保障先进个人。

  勤学苦干练好“硬功夫”

  武警直升机,绝对是高科技产物,机务专业涉及的更是高科技前沿知识,这对杨提军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至今他还记得那一段与战鹰相处的峥嵘岁月。

  枯燥难懂的高科技专业理论,纷繁复杂的电子元件,纵横交错的油气管路……让第一次接触直升机的杨提军头昏眼花。

  “专业学不精,不算合格兵。”杨提军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他白天钻机舱、摸管路、练操作;晚上读教材、看图纸、背规程,经常在机库一泡就是一整天。

  寒冬酷暑,永不言弃。正是凭着这股“蚂蚁啃骨头”的韧劲,杨提军渐渐对这些“铁疙瘩”的“脾性”了然于胸,逐渐能够在直升机上千个零件、数百条油路和上万个数据的处理中游刃有余,慢慢练就了“技术参数一口清、原理图一笔成、随机工具一摸准”的硬功夫,也让他从普通一兵逐渐成长为支队金牌机械师。

  前年,部队列装某新型直升机,为了尽快掌握直升机的各项性能,杨提军趴在滚烫的机舱盖上听声音,爬进蒸笼般的机舱内查油路,反复默画原理图,核对各项数据……整整一个多月吃住在机库,他和战友们加班加点整理出直升机检查保养方法,梳理出机务准备阶段的检查内容清单,在武警部队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尽心尽责当好“定盘星”

  维护直升机,每个机械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问及杨提军的窍门,他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应该是尽心尽责吧,我们一手托着国家巨额财产,一手托着战友生命,哪只手打滑了都会出大事。”

  一次,部队组织飞行训练,战鹰振翅待飞,准备升空。在辅助飞行员检查驾驶舱设备时,杨提军突然发现停机坪上有一小片淡红色。

  “有问题!”他眉头微蹙,表情瞬间严肃起来,迅速通知了飞行员邓昌洋。

  飞行员邓昌洋赶紧走下座舱询问情况,杨提军用油乎乎的手朝机坪一指:“液压油!”打开整流罩,机腹下一股淡红色的油液顺着机体侧壁流出。经查,这是液压油箱上液压管意外破裂导致的。战鹰带病上天,液压油漏完,飞行员将无法操控战机,后果不堪设想。

  “机务无小事,有事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达不到100分就是0分!”这是杨提军在工作中给自己定的标准。完成这个标准需要极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技术。

  最值得战友们称道的,是在天山腹地实战化演练途中的那次“生死抢修”。

  飞行中,杨提军乘坐的直升机突然上下左右乱摆,机身也剧烈振动起来,仪表盘不断发出警报。那一刻,机舱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令人窒息。

  “别慌。”杨提军镇定下来,他一手攥紧安全带,一手抵住机顶,眼睛死死盯着仪表盘。1秒、2秒、3秒……杨提军迅速检查了各系统运转情况并作出判断——这是尾桨粘弹阻尼器的关节轴承断裂所致。

  “让我来!”生死关头,杨提军侧卧在机舱内,借着手电筒微弱的光修了起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舱内所有人看着他被汗水浸湿的后背,都屏住了呼吸。

  3分55秒后,飞行参数慢慢恢复正常。20分钟后,直升机安全着陆,战友们都朝他竖起了大拇指。

  入伍27年来,杨提军累计排除隐患150余处,完成发动机定检工作290余次,保障直升机安全飞行上万架次,先后圆满完成重大任务30余次,培养机械师、机械员200多名,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战鹰守护神”。

  倾囊相授讲好“机务经”

  作为支队军龄最长的机务兵,杨提军是飞行员能以命相托的战友。他总随身带着个小本子,谁的检查路线出错,谁的检查程序有误,都一一记上,过后再对战友们进行讲解。

  其实在杨提军心里藏着一个想法,就是把多年勤学苦练所得的“机务经”传下去。

  在机务这样的关键技术岗位上,绝活就是“铁饭碗”。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杨提军不信这个,从不藏着掖着。多年来,他亲手带出了20余名徒弟,为支队培养了200多名技术尖子,他们在机务岗位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机务人员队伍是武警空中力量主体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带出更多能够担当保障打赢重任的机务人才,杨提军花了5年时间,将以前写下的工作心得、记录的故障笔记分门别类整理,逐条附上自己的经验做法,写成《直升机疑难故障排除汇编》,以标准教材的形式送给身边战友,供他们学习。

  “以前,培养一名合格的机务人员必须经过5年的时间,但在杨提军的带动下,机务人员的成长周期缩短了近三分之一。”支队政委韩伟告诉记者。

  如今,进入军旅生涯倒计时的杨提军把传帮带当成自己的最重要的任务。这名已保障安全飞行5000余小时的老机务兵说:“实现强军梦不是一两个尖子的事情,而是要让尖子播撒更多的种子。”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