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攻坚穿顽石,地下百米开洞天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科技攻坚穿顽石,地下百米开洞天

来源:中工网
2021-04-19 09:31

  “这颗手腕粗细的螺丝,是把桩打到130米深时,给硬生生拧断的!”项目总工、党员代表张忠浩摩挲着螺丝狰狞的断面说道。

张忠浩(中)和他的创新团队

  在建党一百周年来临之际,中建二局三公司各项目党支部党员纷纷来到南京华能滨江总部基地项目,回顾攻坚过往,汲取进取力量。而回想起那段攻坚时光,张忠浩仍心生澎湃。

  “地下142米的桩,没有任何先例。你们团队还是有点年轻啊……”彼时,业主的质疑久久回荡在张忠浩心间。他只觉得空气如铁般凝重,喘息间发出“吭哧吭哧”声。

  平均年龄27岁,这个项目团队确实年轻;桩,却着实深得怕人。即使是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桩深也仅有80米;这个项目的桩基,却要比它再深8成。而且其脚下的地质环境,远比中心大厦复杂得多:薄岩石层、烂泥、孤石,土样变化莫测。数十万年前,长江畔的两个地质带冲撞,造成了构造裂隙、岩溶破碎,这是浩荡母亲河对这座未来地标的一次“大考”。

  要把直径仅仅1米的桩,插进142 米深的地底,在穿过最高强度达110mpa的孤石斜面时,不能有超过5厘米的位移。“就像把一根面条,笔直地插进沙石堆中。”张忠浩感叹道。

  国家级的勘察大师们来了。但无论是上海中心大厦的地下工程总顾问,还是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席总工,都解决不了这个扎在项目地底、悬在团队心底的“痼疾”。

  愈是难解,张忠浩心中那股“死琢磨”的狠劲儿愈是强烈。“拼上一切,也要把这块‘硬石头’,给破了!”

  能不能参考喀斯特溶洞地质成桩工艺,用“砸大锤”的方式把桩打下去?不行!地下含有强度不一、极不规则的裂隙填充,一砸就偏了。用“子弹头”钻头旋挖?桩是能不偏了,却破不开坚石。用“尖刀头”钻头?能破坚石,但遇着泥石交界处易卡钻。在项目的党建创客空间,数个创意之光亮起又熄灭。

  “有没有一种钻头,既能破坚石,还能一不偏钻二不卡钻?”借着超高精度地质环境BIM模型,这种本来天方夜谭的想法,竟真的可以实现。

  5步1孔,17000余平方米的土地下,密布着1400余个探测孔。这个首次应用于地质勘探领域的BIM 模型,录入了所有取样的地勘报告,每一块顽石、每一层岩壁,地下世界别有洞天,如今豁然开朗!?

  用“子弹头”钻头飞速下挖,遇顽石换“尖刀头”钻头破坚,辅以项目自主研发的“牙轮”钻,在泥石交界处“笔走龙蛇”。根据不同土质精心调配的泥浆保护钻长驱直入,配之以正循环及液压冲击气举反循环清理夹渣泥土……这个超深桩基,竟能下进得如此平稳、中正。随着粗粝的钻头“咬碎”了坚硬无比的石头,142米桩的成桩难题,破!

  来不及欢呼, 又一个难题———“超深水下混凝土浇筑”,横亘在大家面前。

  “混凝土一倒下去就粘住了,我们不敢尝试。”搅拌站和浇筑队伍的话语,给大伙迎头浇了一盆冷水。一旦出现浇筑不实、桩中堵塞,整个桩就废了。“按我们说的做,出了问题我们扛!”项目给两边签下“免责书”,给了他们莫大的鼓舞。

  精心调配,反复试验,C55级超深水下自密实混凝土出世。第一注混凝土,“嗖”地飞入浇筑导管中,落至基岩上,在水中如昙花般缓缓绽放。“流态完美!”众人欢呼,张忠浩颤抖的手也终于平静了下来。

  乘胜追击,浇筑不断。10小时后,142米的桩成功扎根于长江南畔。“这根桩,就是长江漫滩构造裂隙岩溶地质环境下,国内超高层建筑最深的钻孔灌注桩。”团队每个人的脸上,自豪溢于言表。

  攻坚克难,需科技引航。这个团队,把所有的智慧和血性凝聚在科技创新上。全国首例超长大跨度钢结构吊装,70度温差下超大金属屋面防渗漏,南京最深“岩溶地质超80米地下连续墙”工程……一个个技术“硬骨头”,在这个团队的戮力同心下,化作了一枚枚勋章。如今,一颗来自地下140米、印着深深钻头齿痕的石头,被摆放在项目创客空间展台,为项目团队烙上了新的功勋印迹。

  年仅35岁的张忠浩,是中建二局三公司华东分公司南京华能双子座项目执行经理兼技术总监。工作10余年来,他始终奋战在建筑施工技术岗位的第一线,不断攻坚克难,科研创新。近期他带领团队成功攻克长江漫滩岩溶(溶洞)复杂地质环境下全国最深142m钻孔灌注桩及80m超深地下连续墙等施工技术难题,两项技术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填补多项国内建筑技术空白。(据《江苏工人报》报道 刘智)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3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