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着盘子“串门”做实验的科学家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一场事关新材料的科研苦旅,铸成国之重器关键部件,支撑董绍明一路向前的是胸中的家国情怀和科研情结——

端着盘子“串门”做实验的科学家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2021-04-19 07:39

  原标题:一场事关新材料的科研苦旅,铸成国之重器关键部件,支撑董绍明一路向前的是胸中的家国情怀和科研情结——(引题)

  端着盘子“串门”做实验的科学家(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钱培坚 工人日报-中工网通讯员 刘振思

  高分卫星相机在太空俯瞰地球,新型飞行器发出烈焰轰鸣……这些“群星闪耀”的科技成就背后,离不开先进材料的支撑。

  这其中,就有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董绍明和他的团队研制的“神奇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

  白手起家,从最初的“一个司令一个兵”,到现在组建起70余人的大型科研团队,建成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研制平台,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制、再到工程应用的全线贯通,董绍明带领团队跋涉了一场近20年的科研苦旅。

  为近20个国家型号任务提供关键基础材料和部件,对我国新一代空间动力系统、高分辨率遥感和新型飞行器研制关键技术的突破作出突出贡献——穿越科研路上的“无人区”,支撑董绍明一路向前的是他胸中的家国情怀和科研情结。

  心系新材料不舍昼夜

  “上夜班能留出白天的时间,我可以开展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方便和其他专家开展交流。”

  陶瓷是人类重要的生产生活材料,发祥于中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有别于日常生活使用的盆盆罐罐等传统陶瓷,高性能结构陶瓷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新能源等现代高科技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8年,董绍明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前往法国波尔多大学热结构复合材料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那段时间,他开始正式接触陶瓷基复合材料。

  这种材料轻、刚、韧,耐高温、抗腐蚀,既保持了陶瓷的优点,又克服了陶瓷致命的脆性。“我当时就意识到这类材料大有前景。”董绍明回忆说。

  然而,4年后,当他怀揣高致密、高纯度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科研成果,回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就被他的老师、著名材料科学家江东亮院士委以“大尺寸轻量化碳化硅光学部件”的研制重任。

  在这种情况下,董绍明如果要做陶瓷基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只能从休息时间里挤。

  当时,碳化硅光学部件的研制工作分为白班和夜班,董绍明选择了夜班。他说:“上夜班能留出白天的时间,我可以开展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方便和其他专家开展交流。”

  这样披星戴月、昼夜不分地“连轴转”,董绍明一干就是4年。在他宝贵的业余时间里完成了大量有关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基础工作。

  2006年,董绍明和课题团队如期完成第一件大尺寸轻量化碳化硅光学部件的研制任务。

  当众人沉浸于胜利喜悦之中时,董绍明却毅然决定离开条件优渥的原课题组,全身心投入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

  慢慢地,董绍明在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学科。

  端着盘子“串门”做实验

  “从小项目做起,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从细节做起,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大家都是一股劲地在拼。”

  “一穷二白。”董绍明这样形容他最初开展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时的窘况,“当时完全不具备做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条件,但因为看到了它的应用前景,只能想办法利用现有条件去做。”

  没有专用的实验室,也没有自己的设备,董绍明只能端着盘子来回穿梭于各个实验室,东找一个设备,西找一个设备做实验。

  一来二去,研究所里的人都知道,“端着盘子走来走去‘串门’的人”就是董老师。

  不仅没有实验室和设备,还缺少经费支持。“有时一年也申请不到一个项目。”董绍明说。

  2003年,董绍明向研究所申请了一个12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说是“实验室”,在很长一段时间空空如也。“一切都会有的。”董绍明时刻鼓励自己。

  2008年前后,随着课题组研制任务增多,必须大力加强平台建设。董绍明向研究所“借来”一个新的实验室。新实验室面积很小,安置好设备后就只留下走人的狭窄通道。董绍明和团队成员只能在走廊里办公。

  为提高效率,董绍明又一次开启了“黑白颠倒”的作息模式。

  “我们经常早晨结束了,稍微打个盹儿,又继续干。”团队成员张翔宇研究员记得,有一次三天三夜没怎么合眼。

  “从小项目做起,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从细节做起,做别人做不了的事。大家都是一股劲地在拼。”董绍明说。

  他们坚持下来,最终拼出了满意的结果。

  融进血液的家国情怀、科研情结

  “只要任务一来,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来了,感到总有一只无形的推手一直推着我往前走。”

  近十年来,董绍明的科研不断结出丰硕成果,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荣誉: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4项,国家行业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工程师等10余项个人荣誉。

  “自己和团队的成就,铸成国之重器的关键部件,非常自豪!”看着20年来努力的成果,董绍明抑制不住发自内心的喜悦。

  为了增加年轻人的实践机会,他给予年轻人承担大型科研项目和生产任务的机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们,即使在科研任务紧张期间也依然支持团队成员出国深造。

  如今,团队成立之初的成员均已成为独当一面的科研人才,还涌现出一批专业技能扎实、勤奋好学、敢打硬仗的技术骨干,成为复合材料研究团队宝贵的财富。

  2019年,董绍明的“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工作室”获评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董老师始终和我们在一起,遇到问题团队齐心协力解决,大家一起工作乐在其中。”工作室成员、高级工程师高乐说。

  从无到有,董绍明建成了6000余平方米的研制平台,开创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陶瓷基复合材料技术路线,为国家近20项重要任务提供关键基础材料和部件,支撑我国高分辨率空间遥感等领域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开辟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新天地。

  如今,董绍明依旧忙碌在科研生产一线。“只要任务一来,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来了,感到总有一只无形的手一直推着我往前走。”董绍明说,那只无形的手是融进血液的家国情怀、科研情结。

  受访者供图 陈子蕴制图

责任编辑:尹文卓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