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文:全力以赴做好“水上国门第一人”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周弘文:全力以赴做好“水上国门第一人”

来源:中工网
2021-04-14 09:08

  “把世界引进中国 把中国引向世界”。周弘文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一侧面朝黄浦江,随时查看船舶通行情况,一侧则是这十余个字与工作室简介。

  何解?工作室的主人笑了笑,谦逊而不失自信。

  在船舶这块“流动国土”上,引航员是各国船只进入我国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维护国家主权且能提供高质量技术服务的人,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形象。周弘文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自1992年进入上海港引航站以来,他长期奋斗在上海港生产第一线,累计引领中外籍船舶7000余艘次,近五年来引领各类船舶超过1250艘次,始终保持着100%的服务满意率和安全率。

周弘文(中)向工作室成员讲解海图。

  维护国家主权

  提供优质服务

  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周弘文本可驾船驰骋深海,可他却放弃了,选择在上海这样的羊肠水道“螺蛳壳里做道场”。问及原因,他仿佛仍旧是那个下定决心的少年:“上海港恶劣天气高发、航道狭窄弯曲、船舶密集复杂,我的专业学习就该在最复杂的水域检验。”

  这些年里,他常年安全驾引超大型船舶,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引航纪录。曾经,四十万吨级VLOC“淡水河谷里瓦”要从崇明大东船厂出口,甲板面积相当于四块标准足球场,堪称一艘“水上巨无霸”。难度还不止于此,为了安全过浅滩,吃水调整至8米,致使四分之一多的螺旋桨和接近一半的舵叶露出水面,降低了操纵性能,该轮在离泊过程中又因为手续没及时办妥等问题不能准时开船,失去了最佳的潮流时机。

  在崇明水域流急、富余水深小、调头水域窄、航道中时有渔网渔船的不利自然条件下,周弘文连续两次完成近180度的大角度转向困难引航操作,最终安全进入了宝山北航道,随后通过适当压载增加螺旋桨浸深高度以提高船速,顺利完成引航任务。

  抗疫一线勇敢逆行

  保障双循环扎实开展

  时间回拨到2020年2月,正是疫情最凶险的时候。那时,停泊在临港海工码头的“东方发现”号钻井平台交付条件已经成熟,急需赶往深圳参与气田探井作业。

  抛开疫情影响不说,钻井平台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要通过诸多通航密集水域谈何容易。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周弘文迎难而上,带领工作室团队成员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基础上,精心组织拖带计划,利用涨水的时机,以平均4节的航速历时6个半小时,安全平稳地将“东方发现”号顺利拖带至指定水域。

  抗疫期间这样的故事周弘文还有很多。他多次主动请缨,安全完成运送防疫保障物资船舶引领任务,保障防疫物资及时到位。在引航时,为防止感染,常常5-6小时“不吃不喝不如厕”,还要克服护目镜起雾、高温天穿着防护服汗流浃背等困难。

  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周弘文的妻子作为上海支援抗疫的医护人员,在抗疫初期就已奔赴地处金山的上海公卫中心,夫妻双方同在第一线与病毒搏斗。

  榜样引领示范

  辐射孵化育英才

  从一个人奔跑到一群人共同追梦,周弘文的脚步越来越快。2014年,由他挂帅的“周弘文引航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他带领团队通过课题攻关,大力开展引航技术创新,先后完成多项技术创新攻关项目并投入实践运用,相关课题成果每年为船公司和码头节省约1亿元成本。

  特别是近两年,他首次以中国引航员身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纳共和国先后两批引航员提供大型船舶操纵理论培训,为提升加纳港口船舶接纳能力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以实际行动为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贡献了“引航力量”。(据《劳动报》报道 劳动报记者 裴龙翔 摄影 刘振思)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