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算账”的杨书记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会算账”的杨书记

——记团风县沈家大湾村党支部书记杨行江

来源:湖北日报
2021-03-27 15:05

  原标题:“会算账”的杨书记(引题)

  ——记团风县沈家大湾村党支部书记杨行江(主题)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赵林武 肖超

  “我不是‘零工资’书记!”3月9日,团风县回龙山镇沈家大湾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杨行江开门见山澄清。

  杨行江今年70岁,2008年第三度当选沈家大湾村党支部书记。刚接手时,村集体经济困难,他一连几年主动不领工资,被大伙称为“零工资”书记。

  “后来,国家政策好、村里发展快,他确实每年都领了。”村民们悄悄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杨书记的工资几乎没落自己荷包,大部分都捐给村里搞建设、资助困难群众。

  有个好支书,啥事都靠谱。13年来,杨行江带领村民修路、引水,保护白鹭、发展产业,硬是让出趟远门都困难的穷山村变成“白鹭村”。今年2月,他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算“民生账”,破解民生三难

  沈家大湾村是团风县72个贫困村之一,5个村民小组“窝”在丘陵之间。没有水泥路通到镇区,农产品运不出去,车开不进来。塘堰小还渗水,天旱时无法灌溉,不少庄稼绝收。电压低,村民家里的空调、冰箱、洗衣机成摆设。出行难、灌溉难、用电难,困扰着群众的生产生活。

  怎么解决?难在资金。以修路为例,硬化通组通户路,至少需要400万元,彼时村集体账上没有一分钱。

  办法总比困难多。杨行江一边跑部门争资立项,一边发动群众投工、老板捐款。“杨书记不仅不领一分钱工资,还动员两个在外做生意的儿子捐款修路。”村财经委员杨丰收说,在杨书记的带动下,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把路修通了。

  “山塘全部修复,还新建5座提水泵站,庄稼不怕旱了。”说起杨书记给大伙办的好事,村民们如数家珍:村里装了好几台变压器,空调、冰箱、洗衣机终于转起来了。

  算“经济账”,提高产业成色

  基础设施得到解决,下一步怎么走?杨行江说,让群众荷包鼓起来。

  在沈家大湾村红薯种植基地,当地村民正在忙着起垄整畦。“去年村里成立合作社种红薯,动员20多户脱贫户用土地入股,合作社负责种植、管理,县里一家企业订单收购,入股村民每年可分红、拿工资。”脱贫户方秋莲放下手头农活,“我家去年有近万元收入。”

  杨行江说,过去,扶贫产业偏向选择短平快项目,收入来得快但不稳定。立足村情,村里构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参加生产,没有劳动能力脱贫户入股,都可分享产业链收益。

  “流转土地时,村民担心有风险,杨书记一家家上门,磨嘴皮、算经济账。”村妇联主席宋春花说,目前,村里已建成130亩红薯种植基地。

  今年4月,该村占地5亩的智能出菇房将投产。“村里多建一个生产基地,乡亲们就多一份收入。”杨行江介绍,在县里30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支持下,村里和市场主体共同投资建成,每年可吸纳15人就业,并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收入。

  算“长远账”,留住万只白鹭

  山间飞翔,田野觅食。每年4月,万只白鹭迁徙到沈家大湾村,吸引大批游客。

  2009年,白鹭首次迁徙来时,不到3000只。为留住这群尊贵的“客人”,村里及时出台白鹭保护“硬五条”。

  群众不理解的有四条:其一,村里收回承包鱼池20亩,放养鱼苗,为白鹭提供“活食”,仅此一项,村集体减少年收入1万元;其二,严控300亩稻田农药化肥使用量;其三,一旦白鹭啄食了农作物,村集体给予经济补偿,村民不得驱鸟、捕鸟;其四,每年出资2万元,在下辖5个村小组聘请公益护林员护鸟。

  对此,杨行江耐心说服,“眼下,村集体花这些钱确实吃紧;从长远看,好生态才是无价之宝。”

  鸟儿多了,环境美了,旺了人气,带来财气。近几年,慕名前来观鸟的游客越来越多,一些村民借机办起农家乐、卖土特产。村民张正荣将自家楼房改造成民宿,已经尝到了“好生态”的甜头:“看鸟的旺季有四五个月,营业收入超过6万元。”

  “我们正在修游步道、建摄影棚、美化村庄,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谈起未来,杨行江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李方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