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线“接地气”的科研专家 - 人物 - 中工网

中工娱乐

扎根一线“接地气”的科研专家

来源:中工网
2021-03-19 15:37

  “自从侯晋芳担任岩土所总工以来,科研产值逐年增加。以前,岩土所平均每年的科研产值占总产值的10%左右,但是去年我们岩土所科研产值突破性地达到了21%。”提起侯晋芳,中交一航局港研院岩土所的同事都会先说出这样一个数据。这份成绩,正是源于她12年来坚持扎根在施工现场,带领着团队不断攻克一项又一项科研难题。

  “公司这些年参建了许多大型工程,我就想去多接触现场,让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发挥出实际价值。”侯晋芳说,“想要搞研究,必须要‘接地气’,到一线掌握最真实的数据资料,‘闭门造车’是肯定造不出来的。”

工作中的侯晋芳(资料图)

  记得入职第二年,侯晋芳就主动申请去哈大客专进行课题研究。当时哈大客专正在如火如荼大干中,但出现了一个让人棘手的难题。“这个工程业主要求比较高,必须达到全线零沉降,但偏偏那里还有冻土,这样一来要保证全线零沉降难度就增加了好几倍。”侯晋芳回忆道。冻土,简单来说就是土里含有水分,遇冷便凝结在了一起。而哈大客专沿线属于“季节性冻土”,到了春夏之季天气转暖,就会发生沉降。

  “我去哈大客专的时候是个冬天,天气特别冷,我里面穿了羽绒服,外面还要披上一件厚厚的大衣,就算这样也不觉得暖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侯晋芳深入现场进行试验,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环境里开展研究工作,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使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

  时光荏苒,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接触到的课题逐渐增多,侯晋芳对科研工作也有了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说,科研不仅要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还要注重现场的应用效果,成果只有实现了转化,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带来更大的发展。遵循这个理念,侯晋芳让许多浮于纸面的科研理论,插上了服务企业的“翅膀”。

  在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针对疏浚淤泥固化处理方案,侯晋芳主持开展了“水泥拌合体强度室内试验和耐久性分析”,通过对1000多个试样的分析试验,得出了“该地区软土进行固化强度难以达到设计要求的”结论。经过多次讨论,设计方最终采纳了她的研究成果并改变了设计方案,为大桥建设节约了资金,缩短了工期。

  正是靠着勤奋与努力,侯晋芳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部级和局级课题近30项,获得省部级、中国交建、局级科技奖励16项,参加了《港口工程地基规范》等多部标准规范编写工作,并在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10篇被EI和ISTP检索,4项发明和8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她也逐渐成为交通部、天津市、中国交建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还被评为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荣誉接踵而至,但这些并没有让侯晋芳自满,用她自己的话说:“搞科研、做课题不仅是我的兴趣,更是一份责任,这让我必须时刻开足马力。”(据《天津工人报》报道 天津工人报记者 崔晓雪)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