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劳动美 劳动者之歌-人物-中工网
 

2022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召开

重磅!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名单来了!

966人荣获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重点向产业工人倾斜

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评选结果出炉

表彰大会、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心连心特别节目……

在庆"五一"劳动节大会上获奖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来听听他们的心声

何小虎:匠心传承背后的“钻”劲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何小虎被称为火箭心脏“钻刻师”。

贾春成:“匠心”飞扬

  20多年来,贾春成坚守在熔炼生产一线,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特级技师,获得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孟凡东:“钳”间逐梦

  “00后”的孟凡东是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一名技术工人,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沈飞:为了祖国的飞驰

  沈飞和许多一线工人一起,用青春年华、刻苦钻研和执着创新,写就中国高铁车轮国产化的动人故事。

陈小兰:中药炮制,她用5年从新手到能手

  陈小兰是江西抚州建昌帮药业有限公司南城分公司的一名技术员,也是2022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她希望能像师傅一样传道授业解惑,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下去。

冯文虎:万吨巨轮“钢铁裁缝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冯文虎是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的一名船舶电焊工,细心、较真、创新,是他工作的三个关键词。

孙刚:攻关就是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山

  孙刚是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动力有限公司结构件分厂的数控机床工人、首席技能专家,工作三十多年来带领团队翻越一座又一座高山。

陈云霁:我愿为科研事业而燃烧

  兴趣驱动、深植理想、科研报国,陈云霁有着探索人工智能星辰大海的深切执着,展现了新一代科学家“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的信仰与追求。

杨德军:与海为伴 以船为家

  29年来,杨德军一直奋战在远洋捕捞的艰苦岗位上。从北太平洋到南极海域,从西非到智利外海,都有他奋斗过的痕迹和洒下的汗水。

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薪火相传 科技富民

  在河北临城县的太行山丘陵区,核桃林绿意葱葱。20多年前这是一片贫瘠之地。这些变化离不开太行“新愚公”李保国和团队的辛苦付出。

冯斌:攻克大型模具疑难杂症的“圣手模医”

  冯斌,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卡车厂冲压车间模具钳工班班长,模具维修带头人。车间400多套大型精密模具出现疑难杂症,都需要他妙手回春,人称“圣手模医”。

宋增光:“生活不会辜负每一个认真努力的人”

  来沪加入外卖送餐员大军,一路晋升站长、负责基层管理工作,6年多的时间,外卖小哥宋增光见证了外卖行业的发展,深深体会到骑行路上的酸甜苦辣,也成就了自我。

古凤绮:奔跑在维权路上的“拼命三娘”

  “职工有没有渠道表达诉求?意见能不能得到充分讨论?怎么保证合理的建议落地实施?”这些年来,探索行之有效的劳资沟通协商机制,是古凤绮孜孜以求的事情。

陈满库:用勤奋执着调配人生亮色

  29岁的陈满库是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寇庄村人,飞毛腿(福建)电子有限公司的一名班组长。今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达娃:青藏高原上的“野地”姑娘

  21年来,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达娃用脚步丈量着一寸寸土地,从藏北到藏南,从雪山到激流,从晨光熹微走到满天星斗,挥洒的青春和汗水是她对家乡爱的表达。

罗昭强:打磨时光成高光

  弹指一挥间,时光在大多数人手里匆匆如流沙,为什么在罗昭强的生命里一次次打出耀眼高光?

何光华:电缆“掌门人” 灿烂若光华

  一头短发、一副眼镜、一身工装,干练、睿智而又朴实,这是记者见到何光华的第一印象。

张忻鑫:案发现场的“听风者”

  2000年从警以来,一直从事痕迹检验工作的张忻鑫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思维和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让毫无头绪的案件有了突破口,成为还原案件真相的痕迹大师。

孙晨华:写满“零突破”的工作履历

  她提出并确定我国第一套MF-TDMA及MF-TDMA/FDMA融合卫星通信体制,主持我国新一代宽带卫星通信应用运控系统研制……

关慧明:把科研做在田间地头

  35年来,关慧明培训农民和技术员10多万人次,指导近20万人次。他针对生产难题研究出十几项科研成果,每年帮助菜农增收4000多万元。

谢秀荣:一颗“明星”点亮一片星空

  “这是我这辈子收到的最好礼物。”服装缝制车间主任谢秀荣谈起这件衣服,眼神里充满自豪。这是一件特殊的防护服,上面写满了江苏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的名字。

朱文霞:空中摆渡人的“高光时刻”

  11月20日,厦门航空有限公司空中乘务部客舱经理朱文霞登上了MF8101航班飞往北京。

梁兵:用手指按压、聆听声音来感知贴合度

  11月24日,对于中国兵器集团平原光电有限公司数控加工中心高级技师梁兵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郑志明:为汽车制造加“智能”

  28岁成为高级技师,33岁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待遇,37岁成为集团首席专家……

周家荣:在一根钢丝绳上争毫厘

  从业30多年,贵州钢绳集团公司二分厂职工周家荣从一名学徒成长为国内一流的钢丝绳制造技能大师、全国劳模。

崔蕴:实现航天梦想容不得半点马虎

  在最近这段日子里,总装测试车间副主任崔蕴的神经一直紧绷着,十余次总检查,上万个传感器,数万个多媒体影像数据,几十万个零部件……

盖立亚:冲击世界一流的女专家

  盖立亚参加工作20年,一直深耕在数控(智能)机床研发及制造第一线,主持和参与了4项数控机床国家重大专项项目,取得主导实用新型专利22项、发明专利3项。

李二国:为老区百姓脱贫致富“上保险”

  “金融扶贫,保险先行”,这一农险扶贫“阜平模式”,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阜平支公司经理李二国和她所带领的团队手中落地生根。

姚武江:奋斗是一种幸福

  更换了故障备件后,姚武江将摆了一桌子的零件重新一一归位,拧上最后一颗螺丝,放到检测仪器上一测试,绿灯亮起,工作正常!随即,他脸上露出幸福而又自信的笑容。

王要飞:焊花飞溅里书写青春

  焊枪如针,焊条如线,14年时间,王要飞用手中的“针线”,织就了一顶顶“桂冠”: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省技术能手、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决赛第一名……

2.5万多台“零缺陷”动车牵引电机背后的20双“巧手”

  他们用一双双“巧手”组装的2.5万多台动车牵引电机,做到了装配质量“零缺陷”,安全驱动着高铁飞驰在中国和世界各地……

刘云清:从中专生到首席技能专家的逆袭

  钳工出身、最高学历中专,却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他就是该所首席技能专家刘云清。

王中美:用焊花点亮青春

  她一做就是18年,还做出了了不起的成就。王中美用焊花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吴殿维:不辱使命的“国车卫士”

  耀眼的品牌背后,一支作风过硬的车辆服务保障团队保证着出行任务的万无一失。一汽工人吴殿维就是其中的一员。

麻建军:认真做好每件事

  麻建军认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认真干好每件事情,就是工匠精神。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工艺要求0.01毫米,他就努力做到0.005毫米。

黄险波:磨出来的“材料魔术师”

  20年来,黄险波带领他的技术团队攻坚克难、一路前行,为金发科技成为全球领先的改性塑料新材料企业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碧空追梦人 丹心报国志

  这是一群平均年龄仅30岁的追梦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和信念,他们日夜拼搏,顶举起大飞机翱翔蓝天的梦想和荣耀,印证了航空报国的热血和忠心。

罗岗:日夜兼程6年间

  6年间,罗岗日夜兼程的动力,不是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不是令人称道的名气,而是源于他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和一个建筑人心中的责任。

白伟东:"小木匠"到大国工匠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专家库成员、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师、全国劳动模范、24项国家专利拥有者……如此多的头衔荣誉,集于一位工人之身。

张自飞:“工人专家”

  从技校毕业到如今成为“工人专家”,23年间,张自飞有一半时间伴着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一起走过。他为实现航天着陆系统电子控制装置组件的“中国制造”走出了关键的一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通信卫星创新团队”

  4月12日19时04分,我国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对五院创新团队来说,这是送给“中国航天日”的最好礼物。

吴国林:40载磨一剑

  他被称作“神医”,能诊治汽轮机各种“疑难杂症”;他创造了“快装台位法”,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国家级大师工作室……

曾艳梅:“曾教授”炼成记

  曾艳梅已经记不清最早是为何被叫成“曾教授”了,那是她真正评上“教授”之前的事。同事这么叫,客户也跟着这么叫,带着敬重的语气,她只好一再解释:“我不是教授……”

耿家盛:就玩“一把刀”

  从油漆工到云南机械加工行业的“一把刀”,从学徒到拥有众多荣誉的“名匠”……53岁的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车工耿家盛用30多年的执着,诠释着“工匠精神”。

刘莎:快手绝活成“状元”

  “当上全国劳模,压力更大了,好多双眼睛在盯着你看,所以成为全国劳模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今后的日子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刘莎说。

鲁宏勋的“金属雕花”

  从业33年,这位航空“鲁班”先后参加了我国多型空空导弹的科研试制和生产交付等工作,完成上百种工装夹具和工艺方法革新,证明了他“金属雕花”技艺的炉火纯青。

吴雄飞:8年参加志愿服务和维修检查4万余次

  加入燃气维修行业8年来,吴雄飞已经累计参加志愿服务、上门维修、安全检查共计4万余次。除了技术高超,吴雄飞始终坚持真情、用心服务,赢得了客户一致好评。

苗建印创新团队:巧手制衣献“嫦娥”

  苗建印创新团队是世界上最早从事热管研究的国际一流科研团队之一,团队长达50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史。

李红勇:长江航道的“守护神”

  30多年来,李红勇和他的团队共安全使用炸药3000余吨、雷管44万余发,系统整治长江各类滩险80多处。他把人生融进了长江,将爱与智慧献给了母亲河。

尤立红:“宝石花”绽放在黑色油田

  对于油田里的“男人帮”来说,活跃在采油生产一线的尤立红无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但对尤立红而言,将自己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油田,可绝非一个“靓丽”了得。

杨杰:煤矿“机电大王”的传奇人生

  在煤矿工作了30多个年头,杨杰经历过许多危急场面,有几次甚至到了鱼游沸鼎的地步。而千钧一发的时刻,扮演“神秘大侠”的总是杨杰。

谢元立:一位技术工人的“转型升级”

  他叫谢元立,是来自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线焊工。他以20余年坚韧不拔的奋斗轨迹,为新时期技术工人勾勒出了立足岗位实现“转型升级”的瑰丽影像。

王军:我的大学是宝钢

  从一名普通的技校毕业生,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49岁的王军用一串扎扎实实的数字诠释了“当代工人”的价值。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