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工讲故事之九·贵州姑娘讲述黄大发的修渠之路—人物频道—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建设社区打工

2018年8月17日职工故事

张依曼:在仰望中追随

张依曼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摄

  大家好,在我们贵州有这样一位老人,一位大半辈子没走出大山的农民,却耄耋之年成为脱贫攻坚人物,他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的接见,合影时总书记握着他的手,邀请他来到前排和自己坐到了一块,这位老人身上到底有一个怎样的故事?今年的7月5日,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了这位老人,黄大发。在那里,我看到了悬崖峭壁上镶嵌着一条水渠,这条渠长9400米是黄大发带领着乡亲们奋战了36年修成的,这条渠是彻底改变村里缺水干旱的生命渠,老百姓管他叫大发渠。过去流传这样的民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过年才有米汤喝,那里不通公路也不通电,滴水贵如油,人畜饮水全靠从土炕里抛出来的,村民靠天吃饭。1959年,23岁的黄大发当选为村支书,他当时就立下誓言要让村里通水,要让大伙吃上大米饭,从此走上了一条长达36年的修渠之路,可是他不懂技术,也没有经验,修修补补十年余载,水就是进不来,村民们心灰意冷,纷纷打出了退堂鼓,山涧的废渠,成了黄大发心里最痛的那条疤。

  到了1989年,已经53岁的黄大发主动申请到枫香水利站学习,三年后回乡修渠。可村民说如果你能把水引进来,我用手心给你煮饭吃。面对村民们的质疑,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决堤修渠。他每天起早摸黑到18公里外,用肩抗一趟一趟来回搬修渠的材料,脚底摸破了皮,他总是第一个冲上悬崖,硬生生地用双手和钢钎凿出这条生命渠。终于在悬崖峭壁鸟不飞的地方,凿通了这条天渠。竣工通水的那条,村民们高兴坏了。就在他们庆祝的时候,黄老支书默默地走开了,他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他为了修渠失去了一个女儿和一个孙子。36年了,36年的辛苦历程、36年的酸甜苦辣,没有人能懂。除了他自己,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实干,为一个时代镌刻着光荣与梦想。

————————阅读全文————————

  在新时代,贵州脱贫攻坚指引谱上镌刻着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下,贵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渐撕掉了贫穷落后的标签。我们相信,贵州人民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同全国人民一道,在2020年迈进小康,逐梦你我同行,圆梦只争朝夕。 【全文】

延伸阅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